專欄作者 陳啟彰
我家附近新開一家咖哩店,裡面的座位數大約是16個,我第一次造訪時因為等了有點久,所以特地算了一下它出餐的速度,從點餐後,每盤咖哩飯的出餐速度大約是7分鐘。這個速度其實讓我有點擔心,如果餐期來臨,16個座位陸續在半小時滿座,我想後半段的客人應該會等很久吧。
過去一些場域型的服務體驗,尤其是餐飲服務業,我常常會談一個議題,一家餐廳要擺幾個桌子,跟你出餐的能力有直接的相關。如果你有10個座位,當餐期來臨時,10個顧客同時湧進來,但是你在20分鐘內,只能應付8個顧客,剩下的2位顧客,就要面臨等待的苦楚。這時候可能要碰點運氣,如果這2位客人都不是可以等20分鐘的人,我們被上網抱怨的機會就很高,而這2位客人在網路上給的負評,很可能掩蓋前8位客人美好的體驗。
這其實是很得不償失的事。想要靠著多一點座位來容納客人,但是很有可能降低用餐的體驗了,更進一步,其實也降低了翻桌率。
但這跟服務設計關係是什麼?這個議題的關鍵活動叫做「等候」。
接續上面的情境,我們真的只能應付8位客人,剩下的兩位客人在座位上等候,等越久心情越不好;但是如果我們把10個座位調整成8個座位,當餐期來臨時,8位客人有座位了,2位客人就要等候,但是在店外等候與店內等候是兩種不一樣的情況。
在店外等候,客人在心態上也會等的不耐煩,但如果不是預約,也就只好等,等不下去就只好離開,這時的負評,或許只是這家店老是客滿,座位數怎麼那麼少等等:但是,當你呼應客人的需求,從8個座位增加成10個座位,你讓他們有座位了在店內等候,他們等到受不了時,他會先在店內抱怨,如果我們的回應還是讓他們不滿意,他還是會到線上抱怨,這時抱怨的內容可就多了,從等候太久到服務生的應對,到出餐的速度,抱怨的面向就廣了。(直接滿足顧客提出的需求,有很高的機會是錯。)
店外等候與店內等候,其實就是服務設計中「顧客旅程」的概念,店外等候是服務前,店內等候是服務中,在不同的階段發生相同的活動(等候),給予消費者的情緒感受也會不同。
一位消費者在餐飲服務中有了「等候」的狀況。如果餐飲服務沒有任何對治「等候」的策略,「等候」就真的只是「等候」,但是如果餐飲服務業有了對治「等候」的策略,我們就可以把「等侯」這個關鍵活動,升級成「消磨時間」。
我們如何讓消費者消磨時間?想想海底撈,今天我們一樣只能同時應付8個客人,但是,我們額外提供店外等候的2位消費者消磨時間的方式:美甲、擦皮鞋等等,一樣都是等候,我們賦予消費者「消磨時間」的服務,體驗感受就不一樣了,這時,我們就把「店外等候」也變成服務中了,所以犧牲兩個座位換取完整的服務體驗,或許是個要好好思考的方向。
當一家餐廳尚未提升廚房後台的流程速度時,座位數多不見得是好事,尤其是讓等候的消費者無所事事,這對於用餐體驗是一種直接的影響。這時,我們不妨朝減少座位數的方向思考,並拉出一個空間讓等候入座的客人稍事休息,喝個飲料吹個冷氣,我們再從改善廚房流程開始著手,開始用少一點的座位拚「翻桌率」,讓負評少一點,同時我們也開始優化後台服務。
我們寧可讓消費者不要那麼快坐上餐桌,我們把座位數減少,避免座位數多賺錢也多的迷思,用改善後台服務效率拼翻桌率,其實這件事代表著,我們開始運用服務設計的思考,將「等候」這個關鍵活動,不成為客人開地圖砲四處抱怨的原因,進而轉成提供消磨時間的服務,讓痛點變爽點。如果我們後台的廚房流程真的無法改善,就把「等候」放在客人抱怨力道最輕的時機點,或是更進一步,把「等候」轉型成「消磨時間」的升級服務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