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瀏覽器不支援JavaScript功能,若網頁功能無法正常使用時,請開啟瀏覽器JavaScript狀態。

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企業應把碳視為商機,探索碳中和產品等機會

發布日期:2024-01-18

(工商時報 /2023年1月18日/ 記者呂淑美)

碳交所總經理田建中在一項論壇中表示,企業應把碳視為商機,探索碳中和產品及服務開發、與金融業合作永續連結貸款等機會。

COP28於2023年12月落幕,為加速實現我國淨零排放目標,提升企業對碳交易的正確認知及行動,證交所、碳交所及臺北大學共同舉辦「從 COP28 氣候大會看全球碳市場展望與機會」論壇,共有超過200位企業高階主管、ESG領域負責人及研究單位代表出席,共同瞭解碳市場最新發展現況與趨勢。

另為使中小企業更加了解循環經濟與節能減碳的應用,本次活動透過6位來自不同國家、產業領域的講者分享實戰心法,強化節能減碳的要領,以及如何透過循環經濟再找出企業下個成長曲線,讓經驗得以傳承,同時也規劃了焦點對談,希望在對話過程中能激盪出更多跨域的火花,引領國內中小企業順利啟動淨零轉型,接軌國際永續商機。

田建中致詞時表示,今年碳交所與臺北大學將會合作開展一系列減碳相關課程及活動,協力促進永續人才之基礎建設。

臺北大學商學院陳宥杉院長說,台灣要在2050年達成淨零碳排的目標仍任重而道遠,企業可因應COP28決議加速能源轉型,推動雙軸轉型(綠色轉型+數位轉型),積極培養專業ESG人才。

此次論壇的專題演講為:「從 COP28 氣候大會看臺灣碳交易發展」。臺北大學自然資源與環境管理研究所教授李堅明指出,COP28更關注溫升1.5度C以及2030年實現減排43%兩項指標。而碳交易根據比較利益原則,藉由國際分工,可以促進減碳成本可負擔與激勵減碳雄心,創造三贏(企業贏、國家贏、地球贏)。

李堅明強調,碳權交易並非炒作,而是創造流動性,透過價格發現,促進低碳科技發展與落實在地減碳效益,同時國內應抱有「台灣為全球減碳,就是為台灣減碳」的認知,強化減碳國際合作。

在論壇的議題一:臺灣碳權交易所運行與展望。田建中示,國際碳權對於全球減碳至關重要,購買自願性碳權的企業在投資減碳行動和展現減量雄心等表現較佳,也更注重碳權品質。

他呼籲,企業應把碳視為商機,探索碳中和產品及服務開發、與金融業合作永續連結貸款等機會,不僅能為企業自身減碳,亦是為臺灣淨零排放目標共同努力。

在議題二:國際碳交易規則與展望。中原大學國貿系榮譽教授林聖忠說明,自願性碳市場提供的碳權僅佔全球碳權總量的微小部份,仍屬新生市場,而碳權品質一致性是全球普遍的顧慮,因此自願碳市場誠信委員會(ICVCM)發布的「核心碳原則」,目的是期望提升碳市場透明度及碳權品質標準。

最後議題三為:國內自願減量專案展望。中經院能源與環境研究中心主任劉哲良指出,碳權是一種「遵約工具」, 須考量是用來滿足誰的要求,不同利害相關者會對「排放量」做不同形式的要求,包括環評承諾及碳費,供應鏈碳中和要求,企業自願碳中和(佔大宗),其中碳交易可以幫助企業實現碳中和,具有經濟價值。

證交所、碳交所及臺北大學今年將持續開辦淨零議題相關活動及課程,1月及4月兩期的「碳交易助力ESG績效管理人才培育課程」已獲得企業熱烈響應、4月更規劃舉辦國際論壇,期待攜手在淨零發展策略及碳知識普及等面向發揮關鍵作用,培育更多碳管理及碳交易專業人才,促進台灣碳交易發展與提升企業ESG績效,進一步達到企業與國家淨零轉型目標。

 

報導來源:

https://www.ctee.com.tw/news/20240118700815-430201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