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森林面積占60%,木材自給率卻僅1%,每年從國外進口約440萬立方公尺木材,不僅增加碳足跡,也可能淪為他國非法伐木的幫兇。林務局近年來積極振興本土林業、推動「國產材」,要在2027年將木材自給率提高到5%,但即便有了國產材溯源系統,不少消費者仍擔心,林業真的不會破壞水土保持、影響生態環境嗎?
環境資訊中心記者實地走訪新竹永泰林場,看見走過大半世紀、國內少數的民營林場,如何反覆在植樹與砍樹之間,讓林場生態不斷循環再生,實踐減碳的永續林業。
身處在新竹五峰鄉海拔1200公尺的高山中,走進蓊鬱的森林,眼前的柳杉林拔地而起,每一棵都筆直的高聳入雲。陽光透過枝葉的間隙竄出,斑斕樹影隨風靈動,可以聞到樹幹上潮濕、寒冷的苔蘚氣息,張耳細聽,不遠處傳來「繩嗯~繩嗯~」鋸木聲響,樹木一棵接著一棵倒下······。
等等!先別急著報警,這可不是什麼山老鼠在盜採林木,而是永泰林業正在「皆伐」。在這片生長超過20年人工經濟林,砍倒的都是30年多年前種下的樹。
1991年政府宣告「全面禁伐天然林」政策,總量管制每年林業生產量,許多林業公司紛紛關閉或外移,國內林業陷入停滯衰退,市場所需的木材產品開始改為進口替代,也加深了許多民眾以為本土木材都與盜伐有關,台灣無林業等印象。
「新竹永泰林業生產合作社」就是國內少數維持下來的民營林場,早年種植中國福杉及日本柳杉,近年響應林務局政策,改為種植台灣杉。
合作社理事長是今年77歲的梁兆清,他自1970年代開始投身林業工作,29歲創立正昌製材廠,有感於林業資源珍貴,擔心上游原料斷貨而買下永泰,從木材加工到植樹造林,走過大半世紀,用一生事業見證了台灣林業的興衰。
造林可不容易,首先要每公頃種植約3000棵樹,前五年要年年「刈草[1]」,確保樹苗能順利長大,第六年開始「修枝」,確保樹型筆直優美,第十年後會進行「疏伐」,將部分樹木砍掉,留下空間讓較好的樹木繼續成長,疏伐程度約三至五成,1公頃只會留下1000~1500棵等待收成。
種滿30年後才進行「皆伐」,伐倒的木頭需先放置原地「抽水」一段時間,經過裁切、集材,再運送到山下的正昌製材廠,加工成各式各樣的木材原料,變成家家戶戶中的建材、桌椅、家具等木製產品。
永泰林場承租的第七林班地共125公頃,每年只有4公頃會進行「皆伐」,皆伐後的林地會再種下新的樹苗,撫育長達30年,反覆在植樹與砍樹之間循環。
資料來源: 環境資訊中心 (https://e-info.org.tw/node/2332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