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協定宣示在本世紀末前升溫不超過2°C,於12日迎來五週年紀念日,多邊主義再度興起,承諾與行動之間距離似乎再次可望拉近。對此,氣候媒體《氣候之家》盤點了巴黎協定五年來所實現的五項成就,以及五項未竟之功。
毫無疑問,美國的退出對巴黎協定是重大的打擊。在川普四年任期中,全球第二大排放國美國不曾認真減排,也給了其他國家不努力的藉口。
幸好此事這並沒有像部分人士所擔心的,導致其他氣味相投的民族主義者也脫離巴黎協定。伐林代表巴西總統波索納洛(Jair Bolsonaro)也還是留下了。美國雖獨自退出,但總統當選人拜登(Joe Biden)12日在推特上重申,將於他宣誓就任總統的第一天,重新加入巴黎協定。
國家自主減排計畫的結構和問責機制每五年就會更新一次,正或多或少地發揮作用。同時,擔任締約方會議COP21主席的法國,與商業界和國家以下領導人大量互動,在某些情況下彌補了缺乏國家行動的不足。
巴黎協定最大的驚喜之一就是讓1.5℃成為全球暖化極限的理想值。
長期以來,最脆弱的島國不斷疾呼1.5℃攸關他們的生存,過去大國認為這並不可行,2℃才是合理的目標。
政府間氣候變遷專門委員會(IPCC)應邀針對1.5℃的科學問題撰寫了一份特別報告,並於2018年發表,強調這0.5℃的差異會如何影響數百萬人的生命。
官方對1.5℃的認證並沒有使它變得比較容易達成,但卻把風向從1.5℃支持者設法捍衛其可行性,轉移到2℃支持者必須說服其他人犧牲弱勢社群。
隨著中國、日本和韓國加入歐盟和英國腳步設定碳中和目標,淨零排放正迅速成為2020年的流行語。
這種趨勢起源於巴黎協定。但當時受關注的程度不及升溫目標,但簽署者確實同意最終實現碳中和。
淨零排放的目的是,「在本世紀下半葉……使人為排放與清除量之間達成平衡」。它將控制全球暖化變成更實際的里程碑,影響了今日的投資活動。
如果目標是30年內實現淨零排放,那麼建造一個典型壽命為40年或更長時間的污染性燃煤電廠、輸油管線或天然氣接收站就變得沒有意義。
如今金融格局已產生了決定性的變化,就是轉向乾淨能源。巴黎協定傳遞的訊息是,乾淨能源技術是值得且安全的投資,而化石燃料的風險卻越來越大。今年的武漢肺炎(COVID-19)危機更強化了這個訊號。
2015年春天,聯合國前氣候主管德布爾(Yvo de Boer)表示,燃煤電廠仍然是發展中國家的「合理選擇」。 到了2020年,就連保守出名的國際能源機構都說風電和太陽能比化石燃料更具彈性,更能因應武漢肺炎引起的需求下滑。
亞洲金融機構開始跟隨西方腳步將煤炭列入黑名單,中國環境部最近的立場正是如此。
乾淨能源巨頭的市值已超過石油公司。分析師對石油需求高點的預測越來越早,業內部分人士則認為需求可能永遠不會回到大流行前的水準。
巴黎協定沒有中央執行機構。這並不代表它無法被執行。從金融監管機關到地方政府,各種機構都將巴黎協定目標和原則納入其政策,為問責制開闢了新途徑。
超過400家公共開發銀行努力將其業務與巴黎協定保持一致,少數尚未跟上的亞洲銀行承受的壓力也越來越大。
2015年起,歐盟將遵守巴黎協定作為所有自由貿易協定的條件。巴西的濫砍濫伐成為與南方共同市場簽署貿易協定的潛在障礙。
世界各地的律師開始在打官司時引用巴黎協定內容。在英國,律師們正在嘗試用巴黎協定阻止希斯洛機場(Heathrow Airport)的擴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