塑膠廢棄物流入海洋,造成生態浩劫蔚為各界熱烈討論的議題,致力於推動全球循環經濟的艾倫.麥克阿瑟基金會(Ellen MacArthur Foundation)於2016年發表中指出,現在每年流入海洋塑膠廢棄物高達800萬公噸,若以這樣的趨勢,到了2050年,全球海洋中的塑膠將比魚類還多。這項驚人的預測,由二十國集團組成G20大阪峰會,更堅定宣示降低海廢塑膠造成的環境衝擊,「以2050年終結海廢塑膠汙染為目標」,集體響應海洋減塑清潔行動。
國際品牌供應鏈及相關綠色產品認證,長久以來,皆視「塑膠再生料」為降低環境衝擊的重要元素或產品認可加分項目,例如我國的環保標章、美國EPEAT電子產品環境影響評估工具與GRS全球回收標準等。塑膠再生料的來源,為日常使用後廢棄的回收資源,是為消費後再生料(Post-consumer Recycled);來自工廠廢棄的不良品或下腳料,則為稱之為消費前再生料(Post-industrial Recycled),這些再生料的來源證明,可以透過國內外第三方驗證機構,經由工廠檢查及物質流的投入產出數據,取得再生料含量的符合性聲明或證書,然而,針對海洋廢棄物的回收料來源驗證,卻鮮少聽聞。
財團法人塑膠中心(簡稱塑膠中心)於2009年推出「消費後塑膠再生料驗證」服務,服務範圍囊括國內塑膠回收處理業者與再生料產品,今(2020)年大幅改版,推出「塑膠再生料溯源驗證(Plastics Recycled Material, PRM)」,並創新推出「海廢再生料溯源驗證」,並應用區塊鏈技術(Blockchain)去中心化、資訊透明以及不可竄改等特性,將產品溯源驗證的可靠度推向高峰。
塑膠中心於日前3月31日舉辦一場「全球新塑膠經濟承諾與再生料發展趨勢研討會」,發表光寶科技與提供回收核心技術齊輝環保科技,共同開發一款海廢保麗龍再生電腦鍵盤與滑鼠3C產品,以76%再生HIPS材質,通過塑膠中心的「海廢再生料溯源驗證」,成為海廢再生料驗證,結合區塊鏈生產履歷的全球首例,並開創海廢再生料區塊鏈溯源的重要新里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