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EA(國際能源總署)近日公布最新報告,雖然開發中國家的碳排量持續增加,但先進國家的整體排放量卻降至1993年以來的最低水準,值得注意的是IEA分析報告亦表示「全球碳排量已觸頂」,IEA署長比羅爾(Fatih Birol)則說明:「排放量停止成長,使我們樂觀相信能在這個十年內解決氣候變遷挑戰。我們現在須努力確保2019年是全球排放量的巔峰,而非曇花一現。」
2019年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與前年水準相同,為三年來再度持平。國際能源總署(IEA)據此樂觀認為全球排放量可能已觸頂。
IEA在2月11日公布最新報告,即使全球經濟成長近3%,去年與能源相關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仍持平在333億噸,雖然開發中國家的碳排量持續增加,但先進國家的整體排放量卻降至1993年以來的最低水準。
(圖片來源:經濟日報)
IEA表示,包括歐盟和美國在內的先進國家煤炭用量減少15%至25%,成為減排最大功臣,德國的碳排放量也降抵1950年代水準。
IEA署長比羅爾(Fatih Birol)說:「排放量停止成長,使我們樂觀相信能在這個十年內解決氣候變遷挑戰。我們現在須努力確保2019年是全球排放量的巔峰,而非曇花一現。」
美國排放量減少2.9%或1.4億噸,以煤炭發電減少15%貢獻最大,主因便宜的天然氣價格攫取煤炭的市占,以及氣候回暖抑制整體電力需求。
歐洲的碳排放量減少5%或1.6億噸,其中四分之三源自於發電廠增加再生能源,並從燃煤改用天然氣發電;日本排放量也降低4.3%,降幅為2009年以來最大,主因近期重啟核電廠的發電量增加。
然而,去年全球碳排放量雖然持平,卻仍維持在2018年創下的空前高點。開發中國家的排放量較去年增加4億噸,其中近八成來自煤炭需求強勁的亞洲地區,特別是東南亞國家。中國大陸的碳排放量雖有增加,但經濟成長放緩以及再生能源與核能的發電量增加,協助抑制增幅。
資料來源:環境資訊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