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瀏覽器不支援JavaScript功能,若網頁功能無法正常使用時,請開啟瀏覽器JavaScript狀態。

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聯合國警告,每周都會發生氣候災害

發布日期:2019-08-01

災害報告警告開發中國家必須準備好面對重大影響

氣候災害以每周一次的頻率發生,儘管鮮少吸引到國際關注,而且發展中國家需要急迫地展開準備工作面對衝擊,聯合國如此警告。

像是侵襲莫三比克和肯尼士的伊代颶風和印度的乾旱成為了國際頭條。但多數造成傷亡、流離失所和損失的『低衝擊事件』發生得比預期快很多。聯合國秘書減災事務特別代表Mami Mizutori說:「這無關將來,而是關乎現在。」

這代表應對氣候危機再也不是一個長期問題,而是現在就必須要投入,她說道:「人們必須多探討適應力和忍受力。」

估計氣候相關的災難損失了每年5200億美元,但抵抗全球暖化影響的基礎設施的建設經費卻只有3%,或未來20年2.7萬億美元。

Mizutori表示:「這並不是多大的經費(以基礎設施的花費),但投資者做得並不夠。耐受力需要成為一種人們會買的商品。」這表示新的基礎建設標準要常規化,例如房子,道路和鐵路系統,工廠,電力和飲水供應網路,這樣就比較不會那麼容易受到淹水、乾旱、颶風和極端天氣的影響。

直到現在,關於氣候危機的大部分工作重點是「緩解」– 減少溫室氣體排放的大話,不要和減緩氣候危機的影響混淆在一起。對氣候影響的適應議題遙遙領先,部分原因是倡議者和科學家多年來持續關注,人們以為能夠適應這種影響而不需減排的虛假自滿的問題,也因為減排是容易被量測的,使得適應力或增加忍受力的議題難被聚焦。

Mizutori認為這些爭論的時間已經用完了。「我們談論氣候緊急情況和氣候危機,但如果我們不能面對這個問題(適應影響),我們將無法生存」,她告訴記者「我們需要檢視不投資忍受力的風險。」

如果人民能夠提早得知惡劣天氣預警、更好的基礎建設,例如防洪或應對乾旱的取水管道,以及政府更加意識到哪些地區容易受到影響,都能夠預防小型的災害。

她表示,這些也不僅僅是開發中國家要面對的問題,像是近期美國的森林大火,以及歐洲熱浪的出現。富有國家同樣也要面對挑戰,加強他們的基礎建設以及保護人們免受災難的方法。

「基於自然的解決方案」應該是優先事項,如紅樹林沼澤,森林和濕地,可以形成天然的防洪障礙,Mizutori說,更進一步的問題是如何保護在貧民窟或非正規住居的人們。窮人、女人、小孩、老年、殘障、遊民和居住在沒有基礎設備的非正規住居的人是最容易受到傷害的。

她說,建築標準規範也必須要更新和適當執行以因應氣候危機。其中一個被Mizutori指出的政府問題是,雖然氣候危機和溫室氣體排放的責任通常由一個部門負責,例如經濟,環境或能源部門,但基礎設施和人民保護的責任卻在政府的其他部門。

她表示,「我們必須要更整體的來檢視這些問題。」

資料來源:衛報(2019/07/07)  編譯:PIDC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