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塑膠公約第五次談判(INC-5)於12月2日結束,因「有問題的塑膠產品」清單與「塑膠原生聚合物減產」爭議未能達成共識,會議延至明年繼續討論。爭議焦點包括是否限制吸管、餐具、購物袋等一次性塑膠,以及石油國家反對設立塑膠減產目標。
環境部表示,台灣2030年禁用四項塑膠的目標不變,並計畫加強對菸蒂等塑膠產品的管控。雖台灣非公約會員國,但樂於與國際合作,並將根據未來規範調整政策。環保團體則呼籲政府加速輔導塑膠產業轉型,認為後端回收與廢棄物管理不足以解決塑膠污染,應從源頭減產。台塑等企業已開始調整生產方向,但整體石化產業結構仍需進一步改革,向低碳、低毒性發展。
產業界則憂減產可能帶來風險,建議完善回收與再生機制。然而,環團批評這是推託之詞,指出再生塑膠成本高且污染風險大,源頭減產才是長遠解方。專家認為,我國應設定減產目標並要求生產者延伸責任,將減塑政策落實至原料端,推動經濟從「褐色」轉向「綠色」。
台灣塑膠產業以原油24%生產塑膠製品,遠高於全球平均。聯合國塑膠公約第五次談判(INC-5)因生產管制等爭議破局,但塑膠業者預測衝擊即將來臨,呼籲政府及早應對。產業認為,公約重點在避免塑膠污染,而非全面限制生產,希望各界不要「妖魔化塑膠」。
專家指出,一次性塑膠受衝擊最大,業者需積極尋求替代方案。然而,再生料與生質料供應稀缺且昂貴,市場衝突難解。業界建議政府推行補貼、建立再生料認證機制,加強垃圾回收與分類管理,以穩定料源與品質。此外,推動減少塑膠使用的策略,如食品包材循環容器及重複使用措施,也成為未來重要方向。
塑膠產業聚集於台灣中南部,減產可能造成結構性影響。業者強調,只要國際標準明確,台灣會遵守,盼政府不要制定過高標準。政府需制定長遠政策,協助塑膠業者穩定轉型,共同應對國際減塑趨勢與挑戰。
資料來源: 環境資訊中心
1. 菸蒂、棉花棒、購物袋⋯塑膠公約草案列汰除對象 環團支持減產、輔導產業轉型
2. 塑膠公約談判「減產」問題觸礁 國內產業:別妖魔化塑膠限制生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