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瀏覽器不支援JavaScript功能,若網頁功能無法正常使用時,請開啟瀏覽器JavaScript狀態。

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半導體製程碳捕捉 北科大教授:重力加速度,以廢水捕捉廢氣中的二氧化碳

發布日期:2025-03-06

有鑒於氣候變遷為環境、生存與國家安全帶來的威脅日益漸增,全球已有超過130個國家提出「2050淨零排放」的宣示與行動。而台灣以「矽島」之名立足全球,更仰賴堅強半導體科技實力,成為全球產業發展背後重要的供應鏈一環,面對永續發展議題更是責無旁貸。

對此,我國不只公布了「台灣2050淨零排放路徑及策略總說明」及「12項關鍵戰略行動計畫」,更核定「淨零排放路徑112–115年綱要計畫」,針對淨零碳排目標進行各面向的減緩與調適,以期能提升台灣在綠色產業的競爭力。

特別是無所不在的「晶片」已滲透到各行各業,使得半導體產業上下游更需群策群力,加速規劃淨零碳排的策略與解決之道。根據環境部提供的2023年數據,全台半導體製造業共有132間廠房,數量之多為各產業之最,而碳排放量則為2131.3萬噸,佔整體(2.14億噸)的10%。「因此我們必須嘗試從範疇一的環節中著手找出解決方法,」國立台北科技大學化學工程與生物科技系陳奕宏教授點出關鍵。不過,究竟什麼是「範疇一」?

從溫室氣體盤查議定書(the greenhouse gas protocal,GHG Protocol)定義來看,溫室氣體排放可以分為三個範疇分類。範疇一是指「企業擁有或控制的直接排放」,如製程中使用全球暖化潛勢(global warming potential,GWP)高之工業氣體等;範疇二則是指「使用電力所產生的間接排放」,類似蝕刻機等製程機台設備,以及控制溫度、濕度、廢氣的無塵室設備的用電等;至於範疇三,則是「使用供應鏈管道的其他間接排放」,包括員工通勤或商務差旅、原物料採購等產品生命周期中所產生的排放等行為。而麥肯錫(Mckinsey)的報告指出,半導體產業中的碳排放有高達八成來自範疇一與範疇二,因此從此方面著手將有助於加速淨零碳排的目標。

半導體常見揮發性有機化合物成為污染源

陳奕宏教授表示,以晶圓代工的流程來拆解,在晶片製造過程中,異丙醇(IPA)作為清潔洗劑被廣泛使用於刷洗、冷洗或蒸洗等用途,主要因其具備優異的去油污效果。近年來,隨著IPA循環經濟技術的成熟(如台灣積體電路製造股份有限公司的IPA回收示範場),IPA 的處理逐漸向資源化和減碳方向發展,而其他揮發性有機化合物(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s,VOCs)如丙酮(Acetone)、甲苯(Toluene)、乙酸乙酯(Ethyl acetate)、正己烷(n-Hexane)等,在製程中所產生出的VOCs廢氣也是影響空氣污染指數的元兇。目前除了IPA的循環再利用外,其餘 VOCs 主要還是以蓄熱式焚化爐(regenerative thermal oxidizer,RTO)燃燒去化,然而,陳奕宏教授認為燃燒方式只是將淨零碳排的目標做了一半,如果能夠將二氧化碳捕捉後再進行利用,使其能在環境中持續循環不進入到大氣中,對節能減碳將有長足進步。

其實,現行場域裡面也正著手執行碳捕捉技術。陳奕宏教授表示,目前市場上主要採用化學吸收法,通常使用鹼性或碳酸鹽吸收劑與二氧化碳發生化學反應,形成穩固化學鍵以實現高碳捕捉效率,之後通常透過高溫加熱的逆反應方式對吸收劑進行再生。但考量到碳捕捉效率、降低能耗表現、減少吸收劑耗損以及生產高值化產物等目標綜合評估,碳捕捉再利用的技術應有進步的空間,因此陳奕宏教授提出以「超重力反應器」作為解決方案。

品嚐過拿鐵的人應該都知曉,一杯能印象深刻的拿鐵,「奶泡」是不可忽略的存在,當我們使用蒸氣機製作奶泡時,牛奶透過短時間、大面積的與空氣接觸產生細膩的泡沫,不僅能夠使牛奶口感更加綿密,還能夠封存住咖啡的濃郁香氣,而以超重力反應器實現碳捕捉再利用的過程,正是有點類似製作奶泡的概念。

重力加速度,以廢水捕捉廢氣中的二氧化碳,實現碳捕捉再利用

陳奕宏教授解釋道,超重力反應器是將具有填充物之填充床高速旋轉,藉以提升氣體與液體融合的效率,因此又名超重力旋轉填充床(rotating packed bed,RPB)。

「由於氣體在正常情況下不易溶於液體中,因此需透過高速運轉達成此一目的,」陳奕宏教授說,這套反應設備能安裝在半導體現有的廠房內,其體積是過去傳統反應器的1/20左右,可以不用大興土木影響半導體產業的稼動率,對於日漸精簡的工廠配置來說,是極有成本競爭力與效益的解決方案。

陳奕宏教授說,這套以超重力反應器所設計的碳捕捉再利用的作法,關鍵操作參數包括壓降、氣體流量、轉速、液體滯留量與液體滯留時間等。首先將經過燃燒後的異丙醇導入至裝置內部,另一方面,半導體製程中也大量使用水資源的環節,形成的廢水正好能作為超重力反應器液體的選擇,如此一來不僅能利用重力加速度將二氧化碳溶至廢水液體中,亦可以讓生產過程的廢水被二次利用。

陳奕宏教授也補充說道,溶入了二氧化碳的廢水可以依照後續場域的需求,分成工業級、電子級等差異,並透過提純方法將其化身為可再被利用的化學品,持續在半導體製造過程中循環、避免造成污染。

不過,目前這套解決方案距離落地到實際場域仍有一段距離。陳奕宏教授表示,即便現階段的碳捕捉成效可達八成左右,要如何讓解決方案的反應數量放大,考驗著相關設備的投入與建置;此外,如何替捕捉到二氧化碳的廢水找到可以再利用的場域、同時整合上下游產業鏈的技術,也成了後續的挑戰。但陳奕宏教授堅信,這套以超重力反應器所設計的碳捕捉再利用方法,不僅能滿足半導體產業淨零碳排的需求,對於擁有因燃燒而排放廢氣的其他重工業來說,都是可以發揮其強項的領域,也能加速台灣產業迎向更永續的未來。
 

資料來源:

1. 採訪國立臺北科技大學化學工程與生物科技系陳奕宏教授
2. 環境部溫室氣體排放量盤查作業指引 113 版,p.III-V
3. 台積電(2023年8月9日),台積公司改造「超重力旋轉床」

※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科技大觀園》,原文標題〈半導體製程如何平衡高科技與環境永續?——專訪陳奕宏教授〉

資料來源: 環境資訊中心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