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洲剩食打包文化盛行,大多數人從小受到長輩「把飯菜吃光」的觀念灌輸,去餐廳用餐如果點太多吃不完,也經常會請服務生幫忙打包。美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由於糧食匱乏,不少人也有節省開支、打包剩食的習慣。
不過這種現象近來發生轉變。《紐約時報》報導,美國各大城市的餐廳老闆發現,近幾年餐廳廚餘愈來愈多,年輕人似乎不再喜歡打包。
在紐約曼哈頓擁有兩家芝加哥式披薩店Emmett's和Emmett's on Grove的老闆柏克(Emmett Burke)說,他以為大部分人都喜歡冰箱裡有幾片冷藏披薩,但最近老是看見沒吃完、剩很多的披薩送回廚房,讓他有點搞不懂發生什麼事。
剩食現象如今出現在美國各地,餐廳業者認為,民眾不再選擇打包剩食的原因,可能包括社會觀感不佳、外送服務便利,以及疫情後恢復吃合菜習慣等。
關注食物浪費議題的美國非營利組織ReFED指出,2023年美國每人年均剩食量約為24公斤、價值329美元。負責人甘德(Dana Gunders)指出,部分美國人堅決不吃剩食,另一部分則會根據剩餘分量、包裝容器、用餐時間、餐後活動等,決定是否打包。
柏克說,約3/4的客人不會打包,且大多是年輕人。他覺得這是因為Z世代習慣用手機叫外送,隨時隨地都可以吃到新鮮熱食,因此沒有打包的必要。此外,約會情侶通常也比較不會打包,可能出自面子考量,覺得打包好像是小家子氣、丟臉的行為。
在泰國長大的賽蘇(Jenn Saesue)分享,泰國父母會要求小孩飯菜要吃光、不可以浪費,外食也不例外,如果吃不完就要打包回家。她如今在曼哈頓開設Fish Cheeks和Bangkok Supper Club兩家泰式料理餐廳,意外發現除非是家庭聚餐,不然美國人幾乎沒有打包習慣;而約會的剩食情況最嚴重,經常點一堆、剩一堆,又不願意打包。
紐約中式連鎖餐廳Philippe Chow老闆則分享,疫情期間,大家傾向點個人餐,疫後恢復點合菜,每道菜都會沾染不同人的刀叉筷子,也影響了打包意願。
此外,大部分紐約人習慣搭乘大眾交通運輸,晚餐結束後也經常有其他社交活動,提著一袋打包食物不僅行動不便,也有孳生細菌的食安風險。
據美國博物館暨研究機構「史密索尼學會」雜誌(Smithsonian Magazine),「打包袋文化」最早可能起源於古羅馬時代,人們會自備餐巾出門吃晚餐,在用餐過程擦拭手部跟嘴巴,並於約西元前6世紀開始用餐巾打包剩食,成為最早的「打包袋」。
近代歐美打包文化則興起於1940年代的美國。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全球普遍出現糧食短缺現象,美國也不例外,聯邦政府因此鼓勵飼主以剩食餵食寵物(也是英文打包袋doggie/doggy bag的由來)。
不過由於當時餐廳多未提供打包容器,許多寵物是直接待在餐廳外等待剩食的。直到1943年,舊金山的咖啡廳開始提供Pet Pakits寵物紙盒,方便飼主盛裝剩食,美國各地店家也陸續提供客人打包用蠟紙袋。
漸漸地,剩食不再只是為了寵物,美國民眾對「打包回家自己吃」的接受度上升,一方面因為餐廳食物的份量不斷增加,另一方面也因為外食族變多。到了1970年代,餐後要求打包已變得十分常見。
如今甚至有餐廳在打包袋上「出奇招」,例如把包裝剩食的錫箔紙捏塑成天鵝或是海馬形狀,有些餐廳也提供瓶塞,讓客人外帶開了卻喝不完的紅酒。
並非所有餐廳都有打包文化。紐約韓式料理餐廳Oiji Mi營運長說,每次聽到客人要打包她都覺得惋惜,例如大家經常問能否外帶牽絲乳酪甜甜圈,她總是無奈接受要求,「但帶回家就沒那麼好吃了」。她也指出,餐廳應該拿捏好上餐分量:滿足客人食欲及味覺,又不讓分量多到造成壓力。
多數歐洲國家的打包文化也較不盛行。英國食物歷史學家史賓賽(Colin Spencer)向《BBC》表示,英國人普遍認為「打包」顯得自己很貪心,讓多數人羞於開口。
此外,英國傳統上也將剩食視為富貴的象徵,例如在中世紀,貴族吃剩的食物會給廚房工人吃,廚房吃剩的則給莊園外徘徊的窮人或乞丐吃,而這樣的觀念仍或多或少影響著現代英國人。
英國社交暨禮儀專家布爾(Liz Brewer)則說,她小時候曾被教導碗裡的食物不可以吃完,大人會覺得就算很美味也也不需要「吃乾抹淨」。但布爾也承認,如今觀念已經轉變,大家更傾向不要浪費食物,也開始能接受打包文化。
日本近年也逐漸從排拒打包,到立法鼓勵打包。據《環境資訊中心》,日本料理生鮮食材多,店方擔心客人帶回家吃萬一身體不適或食物中毒,恐需承擔責任,因此大多不提供打包服務。
然而,2022年日本食物浪費量高達472萬噸。為了減少浪費,厚生勞動省去年底公布「剩食打包」相關指引草案,列出相關規定,例如消費者應自行打包、承擔剩食帶回家的食安風險;餐廳須提供消毒液或一次性手套、容器等。
※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關鍵評論網》,原文標題〈美國「打包文化」不再?從Z世代飲食習慣,回溯二戰後「狗狗袋」剩食打包演變史〉。不適用CC共創授權條款。
參考資料
♦ New York Times(2025年3月20日),Is the Doggy Bag Dead?
♦ The Guardian(2025年3月20日),The demise of doggie bags: why restaurant leftovers are being left behind
♦ 環境資訊中心(2024年12月20日),日本研議剩食打包不NG 哪些店家適用、哪些可打包、責任歸屬一次看
♦ Smithsonian Magazine(2011年1月25日),Unwrapping the History of the Doggie Bag
♦ BBC(2011年10月5日),Doggy bag: Why are the British too embarrassed to ask?
轉載自關鍵評論網;文:陳曉慈
資料來源: 環境資訊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