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瀏覽器不支援JavaScript功能,若網頁功能無法正常使用時,請開啟瀏覽器JavaScript狀態。

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銅、鎢關鍵戰略金屬資源流失 產業示警:台灣需要建立自主的循環體系

發布日期:2025-07-18

台灣礦產資源少,面對日益緊張的國際關係,要增加產業韌性,可以透過資源循環減少對國際原料的依賴。環境部4月宣布成立「關鍵及戰略資源國家隊」,希望整合業者推動稀有金屬的循環利用,預計明年列出關鍵資源的項目。業者則認為,台灣目前還缺乏完整的「城市挖礦」體系、處理成本較高,許多可再利用的廢料,也容易直接被丟棄、或流向國外。

環境部推「關鍵及戰略資源國家隊」 清單明年出爐

環境部本月16日舉辦「推動關鍵及戰略資源循環論壇」,台灣鋰電池資源產業協會理事長陳奕潔指出,歐盟2023、2024年先後通過新《電池法》、《關鍵原料法案》(Critical Raw Materials Act, CRMA)要提升原料自主,後者即設定2030年重要原料應達25%消費量為境內回收還原,包含鋰、鈷、鎳、石墨等電池原料,及風機、國防、電動車、電子產品常用的稀土元素。

環境部長彭啓明直言,台灣許多產業原料仰賴國外進口,面對緊張的國際局勢,「我們未來可能會有一些供應風險」。資源循環署署長賴瑩瑩則表示,國家隊的首要工作是列出「關鍵及戰略資源」清單,資源清單及工作重點會和經濟部與產業討論,預計明年出爐、正式運作國家隊。

九成廢鎢去向不明 難留在國內循環利用

全球超過九成的鎢分布在中國、越南、俄羅斯、北韓等極權或共產國家,供應鏈風險較高。聯友金屬總經理吳永中表示,鎢有高熔點、高硬度,常用於切削、鑽頭、半導體、軍工領域,「缺鎢的話,切削的部分就沒辦法做,等於我們的工業要停擺一半」。聯友為台灣首家鎢原料冶煉製品商,也是台積電、蘋果公司唯一的台灣鎢供應商。

吳永中坦言,他們是台灣本土公司,希望有一半的原料可以來自台灣,目前卻只能做到5%,原因是有太多鎢廢料都未申報。他推測,市面上流通的未申報廢鎢約有九成。曾有一位老闆告訴他,從沒聽過鎢廢料是廢棄物。許多經紀商直接向產源收購,價低留在國內,價高就「流出國外」。

依《廢清法》,這些廢料都必須申報為事業廢棄物,讓政府盤點、掌握資源流向,未能進入合格體系循環利用的鎢廢料,將存在環境污染風險。

各國搶銅大戰 台灣銅廢料仍多輸國外

朝陽科技大學環境工程與管理系教授王文裕現場展示小小一瓶氧化鋱,僅2.6公克售價就要台幣160元。他表示,每噸氧化鋱的價格高達近6000萬元,是銀的三倍多。這種稀土氧化物來自廢棄電動車、電子產品、電腦硬碟、冷氣壓縮機中的「釹鐵硼磁鐵」永久磁鐵,裡頭包含釹、鋱和鏑等稀土。

王文裕表示,台灣尚未建立這類廢棄物的自動化細拆解體系,就算取得稀土磁鐵,也無本土的淬鍊系統來分離每樣稀土元素,目前正是政府、產業協力克服瓶頸的時刻。

全球進入搶銅大戰,台灣銅聯董事長劉俊敏表示,台灣需要積極建立自主的銅循環體系,但還缺乏中下游冶煉、精煉設備,處理成本過高,業者只能選擇把含銅廢料直接輸出國外。

光洋應用材料科技公司則直接與產源的台積電建立合作關係,將半導體製程的硫酸銅廢液製成再生銅管,再將銅管純化,重新製成材料供台積電使用,形成完整銅循環。董事長黃啟峰表示,「如果沒有這波地緣政治的問題,可能台灣很多的材料產業,會因為中國大陸的興起而被擊潰。」

環境資訊中心記者 陳昭宏報導

資料來源: 環境資訊中心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