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CSRone 陳子郁
目前,歐盟的材料循環利用率僅約 12%,目標在 2030 年翻倍至 24%,意味著未來十年,歐洲的工業、企業與公眾都必須重新思考產品的生命週期:從設計到使用,再到回收,每一個環節都不能忽視。為了讓這個願景落地,歐盟在 2025 年 8 月啟動公眾諮詢,邀請企業、利害關係人與公眾提出建議,力求讓政策兼顧環境、經濟與社會效益。
透過永續設計、生產優化、再利用與回收機制,實現「少原料、少廢棄、少排放」的綠色轉型。
為了支撐宏大目標,歐盟正推出多項政策工具,包括:
♦ 生態設計規則 (Ecodesign for Sustainable Products Regulation, ESPR):要求產品在設計初期就考慮耐用性、可修復性與能源效率。
♦ 包材與包材廢棄物法規(Packaging and Packaging Waste, PPWR):統一包裝設計與回收標準,於 2025 年生效,減少資源浪費。
♦ 電池法規(Batteries Regulation):從生產到報廢全週期規範,確保電池可持續使用與回收。
此外,針對紡織品、報廢車輛及電子廢物的回收規範也正加速落地,微塑膠排放管控措施更將進一步完善循環經濟的整體框架。
循環經濟的成功離不開監測與創新。歐盟建立了循環經濟監測框架(Circular Economy Monitoring Framework),系統性追蹤各項指標,掌握進度與成效。同時,歐盟生態標章(EU Ecolabel)與綠色公共採購(Green Public Procurement)也提供企業與公共部門參與的誘因,推動新技術與商業模式落地。這套機制不僅讓政策更透明,也讓民眾、企業能感受到循環經濟帶來的實際改變。
歐盟《循環經濟法案》旨在推動從線性經濟模式(開採—製造—丟棄)轉向循環經濟,強調資源的再利用、修復、再製造和回收。對企業而言,這意味著在產品設計、生產流程、供應鏈管理等方面需進行全面調整,以符合新的法規要求。
1. 產品設計與生產:企業需考慮產品的耐用性、可修復性和可回收性,並可能需要實施數位產品護照(Digital Product Passports),以提供產品的環境性能、材料組成和生命週期數據。
2. 擴展生產者責任(Extended Producer Responsibility, EPR):企業將對產品的整個生命週期負責,包括產品的回收和處理,這可能涉及額外的財務和操作責任。
3. 監管與合規:隨著法規的實施,企業需遵守新的報告要求和標準,這可能增加行政負擔,特別是對中小型企業而言。
1. 評估現有業務模式:企業應審視現有的產品設計和生產流程,識別可能需要調整的領域,以符合循環經濟的要求。
2. 投資於創新與技術:考慮採用新技術和創新方法,以提高產品的可持續性,並減少對資源的依賴。
3. 建立合作夥伴關係:與供應商、回收商和其他利益相關者建立合作關係,共同推動循環經濟的實施。
4. 積極參與政策制定:通過參與公眾諮詢和政策討論,表達企業的觀點和建議,影響法規的最終制定。
5. 加強員工培訓與意識提升:確保員工了解循環經濟的概念和實踐,並提供必要的培訓,以支持企業的轉型。
歐盟強調,循環經濟不只是環保行動,更是提升產業競爭力與供應鏈韌性的戰略。在全球資源競爭與能源轉型的背景下,這場改革被視為歐洲綠色工業的新引擎。未來十年,歐盟希望透過法規、制度與市場工具,打造一個兼顧環境保護與經濟成長的循環型社會,讓資源循環與產業創新成為新的常態。
資料來源:
• OpenAccessGovernment 報導
• 歐盟官方政策網站頁面
• CSRo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