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載自關鍵評論網;文:ga
一個數十年來在全球外帶壽司店隨處可見的熟悉身影,在澳洲南澳州成為歷史。作為一項更廣泛的一次性塑膠禁令的一部分。南澳州自9月1日起,率先在全球範圍內禁用魚型塑膠醬油瓶,此舉旨在減少塑膠污染、保護海洋生態。
這款小巧可愛的魚型醬油瓶,在日文被稱為「醬油鯛」(shoyu-tai),是由日本大阪公司旭創業創始人渡邊輝夫於1954年發明。最初,這類醬油容器多為陶瓷或玻璃材質,但隨著廉價工業塑膠的出現,聚乙烯魚型容器迅速普及,並最終風靡全球。
然而,這項發明也帶來了新的環境問題。南澳環境部長克洛斯(Susan Close)指出,每個魚型塑膠容器的使用時間只有短短幾秒,但由於體積小,它們很容易被隨意丟棄、被風吹走或沖入排水溝,最終成為海灘和街道上的常見垃圾。
她強調:「這是一種『便利包裝』,完全可以用大瓶裝或可再填充的調味品,或更易於管理的替代品來取代,其淘汰將直接減少進入廢棄物系統的一次性塑膠量。」
南澳州政府解釋,儘管魚型醬油瓶使用的塑膠材質是可回收的,但其體積過小,難以被回收機器有效處理,導致它們最終大多未能被回收。因此,政府決定將其列入禁令範圍。
南澳州的這項新法規將禁止所有容量小於30毫升、且帶有蓋子或塞子的預裝醬油容器。不過,塑膠醬油包暫不受影響,但政府仍希望壽司店能改用大瓶裝或分裝器來盛裝醬油。
事實上,這項新禁令是南澳州2023年通過的一項法案的延伸。該法案已經禁止了超市購物袋、塑膠吸管、飲料攪拌棒、棉花棒和彩帶等物品。澳洲官方表示,如果不採取行動,每年流入海洋的塑膠廢棄物到2040年將增加3倍,達到每年2900萬噸。
《衛報》報導,阿得雷德大學的海洋生態學家伍頓(Nina Wootton)表示,塑膠魚型容器對海洋生物的危害尤其大,因為它們可能被誤認為食物而吞下。「如果它還沒被分解成微塑膠,並以完整形態在海中漂浮,那麼其他以魚類為食的生物可能會將其誤認為魚而吃掉。」
她補充,由於這種塑膠相當厚實,需要很長時間才能降解,其影響深遠。
《衛報》報導訪問了澳洲海洋保護協會(Australian Marine Conservation Society)的活動經理漢彌爾頓(Cip Hamilton),她認為,這項禁令是減少塑膠污染的良好開端,但仍遠遠不夠。「像這樣的禁令是減少塑膠污染的重要一小步,但政府需要開始審視整個體系,減少和消除有問題的塑膠。」
她呼籲州政府和聯邦政府制定更有力的法律,以減少塑膠生產與消費,並讓企業為其產品負責,否則澳洲的海洋生物和海岸線將繼續在塑膠垃圾山下受苦。
※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關鍵評論網》,原文標題〈全球首例!澳洲南澳州禁用「小魚醬油瓶」,壽司外帶經典小物將走入歷史〉。不適用CC共創授權條款。
參考資料
♦ BBC(2022年10月31日),How Australia is seeing a 'big shift' on plastic waste
♦ The Guardian(2025年8月31日),Australian ban on fish-shaped plastic soy sauce dispensers a world first
♦ BBC(2025年8月31日),Australian state to ban iconic fish-shaped soy sauce bottles
♦ ABC NEWS(2025年9月1日),Nation-first ban on fish-shaped plastic soy sauce containers begins in SA
資料來源: 環境資訊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