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全球暖化加劇,氣候變遷已成為各國急需應對的挑戰。聯合國世界氣象組織(World Metrological Organization, WMO)《2024年氣候狀況》報告指出,全球氣溫因聖嬰現象等因素加速上升,2024年可能成為歷史上最熱的一年,對人類與生態的影響愈加顯著,根據IPCC研究,溫度升高引發的物種滅絕、糧食短缺等危機,凸顯出急需減少碳排放的必要,為應對這一危機,全球淨零轉型進程在2024年進一步加速,各國相繼推出嚴格的減碳政策,並加大對清潔能源的投資力度,以因應氣候變遷帶來的挑戰。
來自6個國際資料集2024年1月至9月的年度全球平均溫度距平(相對於1850至1900年的平均值)來源:WMO
全球主要經濟體通過了多項政策法案與財政支持措施,強化減碳與環境治理:
1. 歐盟的「碳邊境調整機制」(CBAM)
以「碳邊境調整機制」(CBAM)應對碳洩漏問題,初期針對鋼鐵、鋁、水泥和化學品等高碳排行業進行進口商品排碳量管制,計畫於2030年前擴大至所有高碳行業,逐步將碳成本與全球貿易體系連結,以公平競爭原則加強碳排放管控,預計帶動全球貿易的「低碳化」,並可能成為未來貿易協定的核心部分。
2. 美國的《降低通貨膨脹法案》(IRA)與《清潔競爭法案》(CCA)
自2021年以來,美國推動多項政策,如《兩黨基礎設施法》(Bipartisan Infrastructure Law, BIL)和《降低通貨膨脹法案》(Inflation Reduction Act, IRA),大幅投資再生能源基礎設施與能源轉型。儘管2024年大選可能帶來政策變動,淨零的國內承諾依然堅定。此外,《清潔競爭法案》(Clean Competition Act, CCA)已二讀通過,該法案對高碳產品徵收碳關稅,以提高產業競爭力並支持低碳製造的進一步推廣,若於三讀通過即可能隨時執行,但細節尚未明朗。
3. 亞太區域:加速碳中和與碳匯技術支持
亞太地區在碳中和領域積極推動能源效能提升和碳匯技術,中國針對高污染企業實施碳排放配額管控,並激勵林業與碳捕集技術的發展;日本則聚焦於推動再生能源,並通過制定碳排放標準,迫使製造業進行能源轉型;澳洲針對電力及資源產業的碳排放實施嚴格規範,以加速潔淨能源轉型噢應用。
全球氣候政策的推動激發了多項技術創新與產業發展趨勢,以下是幾大亮點:
1. 新興氫能與CCUS技術的擴展應用
隨著清潔技術的進步,氫能和碳捕集與封存(CCUS)技術的應用範圍迅速擴大,澳洲、歐洲與日本積極建設加氫基礎設施,並推動氫能在重工業和交通運輸中的應用,CCUS技術在北美洲逐漸普及,成為碳密集行業實現淨零排放的重要工具,特別是在水泥、鋼鐵和天然氣發電領域的應用中效果顯著。
2. 綠色金融與氣候風險揭露的標準化
隨著企業淨零承諾增加,全球對氣候風險揭露的需求急遽上升,投資者對於環境、社會及治理(ESG)指標的重視也推動了綠色金融標準的標準化。金融穩定理事會(Financial Stability Board, FSB)與永續會計準則委員會(Sustainability Accounting Standards Board , SASB)制定的氣候風險揭露框架成為企業審計與財務揭露的指標,企業在財務報表中納入氣候風險與碳排放數據成為常態,並根據減排進度進行年度審核。
3. 循環經濟模式升級:資源回收與再利用技術的突破
在資源壓力增加的背景下,循環經濟已成為應對資源匱乏的重要策略。歐洲在廢棄物再利用技術方面取得突破,特別是在塑料、鋰電池回收等領域已實現商業化應用。亞太地區的製造業紛紛投入再生材料,提升資源利用率,並實現材料的閉環管理。新型環保材料與資源循環技術的發展,成為多數國家支持的重點。
隨著政策推進和市場需求轉變,越來越多的企業將碳中和納入核心戰略。企業不僅依賴節能減碳技術,還涉及整體運營模式的變革,包括供應鏈減碳、產品生命週期管理與碳足跡評估及逐步發布碳排放數據等,並為生產過程中使用的可再生能源比例設定具體目標,以推動整體運營模式向淨零目標轉型。
2024年全球在淨零排放領域的努力顯著加速,隨著政策、技術和市場的多方驅動,未來淨零路徑將持續深化,不僅需要各國之間的協調合作,更需產業鏈上下游的全面參與,全球淨零轉型帶來的挑戰與機遇並存,台灣企業若要在這波潮流中取得先機,需積極投入低碳技術,並在政府支持下強化資源循環和供應鏈減碳能力,透過政策扶持、技術創新和產業合作,台灣企業將能夠把握全球綠色經濟轉型中的發展契機。
參考資料:
1. State of the Climate 2024 Update for COP29
2. Inflation Reduction Act
3. COP29 Bulletin Day 1: Carbon market rules adopted, US reassures on emissions
4. Land ports of entry and the Bipartisan Infrastructure Law
5. Investing in American Energy: Significant Impacts of the Inflation Reduction Act and Bipartisan Infrastructure Law on the U.S. Energy Economy and Emissions Reductions
作者:(財)塑膠工業技術發展中心 品質環境安全部 策略研析組 陳祖筠 專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