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瀏覽器不支援JavaScript功能,若網頁功能無法正常使用時,請開啟瀏覽器JavaScript狀態。

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塑膠公約與塑膠再生料產業應用發展趨勢

發布日期:2025-05-12

1. 前言

塑膠污染儼然已成為全球環境危機之一,根據聯合國環境規劃署(UNEP)報告,每年全球約產生3億噸塑膠廢棄物,當中僅9%獲得回收再利用,其餘進入掩埋場或流入自然環境,約1,100萬公噸塑膠垃圾流入海洋,對海洋生態及人類健康造成嚴重威脅。為因應全球塑膠污染危機,國際間正積極推動「塑膠公約」(Global Plastics Treaty)。2022年3月,聯合國環境大會(UNEA-5)通過《終結塑膠污染決議》(End Plastic Pollution Resolution),啟動全球塑膠公約談判程序,期望訂定具有法律約束力的協議。最新一輪談判(INC-5.2)將於2025年8月5日至14日於瑞士日內瓦舉行。

塑膠公約的制定推動了塑膠回收與再生料應用的發展,各國政府透過政策法規、財務激勵措施與產業標準,促使企業增加再生塑膠的使用比例,同時,回收技術的進步提升了再生料的品質,使其應用範圍從低端製品擴展至高性能產品,甚至部分再生料可與原生塑料媲美。臺灣作為高度依賴製造與出口的島國,其塑膠產業雖具備高度技術與產值,但亦面臨減廢與再生料使用的雙重壓力。透過政策引導、產業升級與再生技術創新,臺灣正逐步邁向塑膠資源循環的未來。

2. 概念解析與技術發展

(1) 國際塑膠公約之背景與內容

2022年3月,聯合國環境大會(UNEA-5)通過歷史性決議,啟動「塑膠污染終結國際公約」談判,預計於2025年完成。該公約將涵蓋塑膠產品全生命周期管理,包括塑膠設計、生產、消費、廢棄與再利用,並強調全球協作、責任分擔與技術轉移。國際間已有部分先進國家如歐盟、美國與日本,提出具體政策目標,如: 歐盟的《塑膠策略》(EU Plastics Strategy)提出2030年前所有塑膠包裝皆須可回收或可再利用。

目前已有多場政府間談判會議(INC)召開,討論議題包含:一次性塑膠禁限、塑膠化學品資訊透明、再生料標準化與追蹤系統等。歐美與東南亞國家陸續表態支持,並同步制定本地法規與稅賦機制。

(2) 臺灣再生塑膠技術演進

環境部自2000年起推動資源回收制度,並建立完整的廢塑膠分類與回收系統。根據環境部資源循環署的統計資料,截至2024年,廢塑膠容器回收量已達220,396公噸,在亞洲地區名列前茅,再生料應用技術亦持續進化,主要包括: 

機械回收(Mechanical Recycling):透過清洗、破碎與再造粒,製成再生PE、PP、PET等材料,廣泛應用於、建材與包裝領域。
化學回收(Chemical Recycling):如熱裂解(pyrolysis) 、解聚(depolymerization)等,可將混合塑膠轉化為油品或單體,提升低值塑膠的再利用率。
再生料品質控制與追溯系統針對再生塑膠等回收材料所建立的數位化管理系統,確保再生料品質穩定性、來源可追溯性及符合應用端的安全與法規需求。

此外,臺灣亦積極推動再生塑膠材料相關標準與認證制度,政府與產業界共同投入資源,參與標準制定與技術討論,確保國內規範能與國際接軌,提升再生材料的品質一致性與市場信任度。透過取得GRS(全球回收標準)、RCS(回收宣稱標準)、ISCC(國際永續與碳認證)等驗證體系,臺灣再生塑膠產品得以進軍國際市場,促進綠色產業發展與循環經濟目標實現。 

3. 實務案例

(1) 汽車產業應用

汽車產業對高性能塑膠的需求甚鉅,這些材料具備輕量化、高強度與耐熱等特性,有助於提升車輛燃油效率與減碳表現。隨著循環經濟理念興起,許多車廠積極強化回收技術與材料再利用,進一步將高性能回收塑膠應用於汽車零組件的設計與製造。

例如,BMW早在其i3電動車中便大量使用回收塑膠與天然纖維混合材料,用於內裝面板、座椅結構與儀表板,並在旗下車款推動「Secondary First」材料策略,以提升再生料佔比。

Toyota則在Prius等車款中導入回收PP(聚丙烯)用於行李箱內襯、車門內板等部位。另一例是Mercedes-Benz,2022年宣布與初創公司UBQ Materials合作,將家庭垃圾轉製的熱塑性材料應用於車用零件生產,如電纜導管與底部支架等。

此外,福斯汽車(Volkswagen)在ID系列電動車中也導入回收PC/ABS(聚碳酸酯/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材料製作儀表板結構與飾條,實現高質感與環保並重的車室設計。

這些案例顯示,隨著回收塑膠品質與技術提升,汽車產業正逐步實現高性能與環保材料的融合,邁向永續製造的新里程。

(2) 包裝產業應用

• 食品級再生塑膠:

  ♦ 可口可樂:旗下品牌如 DASANI、Coca-Cola® Original、Coca-Cola® No Sugar 和 Coca-Cola® Plus 等,已在美國、加拿大、香港等地全面導入 100% 再生 PET(rPET)瓶身(不含瓶蓋與標籤),預計 2023 年可減少超過 2,000 萬磅的新塑膠使用量,相當於 5.52 億個瓶子。

  ♦ 雀巢:旗下比利時品牌 Valvert 推出完全由食品級 rPET 製成的瓶裝水,並在泰國推出 Mineré 礦泉水的 100% rPET 包裝,成為當地首批採用此技術的品牌。

• 非食品包裝:

  ♦ 聯合利華(Unilever):旗下 TRESemmé 和 Lynx(Axe)品牌的洗髮精與沐浴乳瓶,採用再生高密度聚乙烯(rHDPE)製成,並透過設計優化提升回收辨識度,促進回收效率。

  ♦ 寶潔(P&G):在洗髮精與清潔劑產品中,廣泛使用再生 HDPE 與 PP 材料,並進行包裝設計創新,如在 HDPE 瓶身上添加觸覺標籤,提升產品可及性與包裝永續性。 

(3) 電子產品與家電

• Sony:開發的SORPLAS再生塑膠,回收成分高達99%,主要來自廢棄光碟片。該材料具備高強度、耐熱與防潮等特性,已廣泛應用於BRAVIA電視後蓋、Xperia智慧型手機內部零件及數位相機外殼等產品中。與傳統阻燃原生塑膠相比,SORPLAS的製程可減少約72%的二氧化碳排放量。

• Dell:自2012年起推動封閉式循環回收計畫,將回收的電子廢棄物塑膠重新處理,應用於新產品中。例如,Latitude 5400筆電外殼使用了30%的PCR塑膠、20%的回收碳纖維,以及21%來自造紙業回收的木質生物塑膠。此外,Dell與材料供應商SABIC合作,將航太產業回收的碳纖維導入筆電外殼,並在硬碟中使用封閉式循環所產生的稀土金屬。

• HP:在Elite Pro系列筆電及桌上型電腦中,廣泛使用海洋回收塑膠(Ocean-Bound Plastics, OBP)與PCR材料。例如,HP Elite Dragonfly筆電的機械零件中,有超過82%的重量來自回收材料,包括PET與其他PCR塑膠。此外,HP 建立了自給自足的OBP供應鏈,並在海地等地推動回收計畫,既促進循環經濟,也為當地社區創造收入與教育機會。

4. 企業未來發展方向 

1. 導入再生料與循環材料: 

中小企業可優先導入再生塑膠(如rPET、rHDPE、rPP)於產品包裝,特別是非食品類,如清潔劑、化妝品、電子配件等。與具認證(如GRS、RCS、UL、PRM等)的再生料供應商建立合作,降低品質風險與取得驗證材料。飲料、保健品品牌可導入食品級rPET瓶身,與地方回收業者或品牌包裝商合作。

2. 產品設計朝向「可回收化」與「易拆解化」:

(1) 簡化材料組合,避免多材質黏合,方便後端拆解與回收。
(2) 使用單一可回收樹脂(如HDPE、PET)提升回收效率。
(3) 導入「設計即回收」的概念,符合未來法規趨勢。

3. 取得綠色產品驗證與永續標章:

建議外銷導向的製造商、代工OEM/ODM廠可藉由取得國際永續認證GRS、PRM、環保署綠色標章、碳足跡盤查等,持續提升品牌價值及出口競爭力,作為往後進入ESG永續採購鏈之門檻。

4. 加入資源循環平台與大型供應鏈合作:

政府單位將建置資源循環平台,讓中小企業可透過該平台取得再生料來源、產品規格、驗證單位等資訊,建立媒合平台共同創建新產品。也可與大企業之供應鏈協作,加入HP、P&G等的供應鏈,提供PCR材料、回收物流或代工,提升自身能見度。

5. 參與政府或產業合作計畫:

定期培訓員工參與塑膠再生材質與循環設計等相關課程,並參與政府補助與技術協助輔導計畫,如工研院、塑膠中心、金屬中心等計畫,獲取回收技術升級輔導及永續設計諮詢,拓展業界人脈與學習機會。

面對國際塑膠減量與循環經濟趨勢,中小企業可先導入再生塑膠材料、優化產品設計、取得綠色驗證及加入永續供應鏈等面向切入,提升競爭力與永續價值。透過設計簡化、使用單一可回收材質及取得GRS、PRM等認證,有助開拓外銷與品牌信任,同時可掌握政策補助、技術輔導與在地回收合作,降低轉型門檻。中小企業若能結合靈活應變與永續創新,即可在塑膠循環浪潮中打造獨特優勢,成為綠色經濟的重要推手。

資料來源:

1. Plasticstoday
2. Toyota
3. Globalbrands
4. Swire Coca-Cola
5. Nestlé
6. APCO 
7. SONY
8. 循環臺灣基金會
9. Plastics recycling update 
 

作者:(財)塑膠工業技術發展中心 品質環境安全部 永續策略組 曹妤如 專員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