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積極推動淨零碳排與永續發展的浪潮下,製造業正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與轉型壓力。從成本結構分析,製程成本主要由原料、人工與製造費用構成,其中製造費用包含能源消耗,而能源使用不僅直接影響企業營運成本,更是碳排放(類別二)的主要來源之一。
傳統節能手段多仰賴人工經驗與靜態參數設定,難以有效應對高度複雜且持續變動的製程環境。隨著人工智慧(AI)技術的迅速發展與廣泛應用,製程優化與能源管理迎來嶄新契機,開啟智慧製造與低碳轉型的新篇章。
AI 技術以資料驅動為核心,能即時分析製程參數、預測能耗趨勢並提出最佳化策略。其主要應用技術包括:
1. 機器學習(Machine Learning)
透過歷史製程數據訓練模型,預測不同參數組合下的能耗表現,進而找出最節能的操作條件。
2. 深度學習(Deep Learning)
適用於高維度、非線性製程資料,如影像辨識與聲音分析,能從複雜訊號中提取與能耗相關的特徵。
3. 強化學習(Reinforcement Learning)
AI 模型透過不斷試錯學習最佳製程控制策略,特別適用於需動態調整與即時反應的場景。
4. 數位分身(Digital Twin)
建立虛擬製程模型,模擬不同操作條件對能耗的影響,並與實體設備同步運作,以達到預測與控制的目的。
1. 智慧製造與能源管理
AI 可分析設備運轉數據(如溫度、壓力、電流),預測高能耗時段並自動調整參數,提升能源使用效率。
2. HVAC 系統優化
空調系統為工廠主要能耗來源之一,AI 可根據環境溫濕度、人員活動與設備熱源進行即時調控,達到節能效果。
3. 製程異常偵測與預防性維護
AI 可偵測設備異常前兆(如馬達過熱、壓力異常),避免故障導致能耗暴增與生產中斷,提升設備可靠性。
以塑膠射出成型為例,該製程包含加熱、注射、冷卻等多階段,能耗受多項參數影響。射出設備約占企業整體能耗的 60% 至 80%。導入 AI 技術後,可進行以下優化:
• 資料前處理與數位化
收集歷史製程資料(如料管/模具溫度、射/保壓力、射膠/冷卻時間),進行數位化紀錄與整理,為後續查詢、分析與應用奠定基礎。
• 建立能耗預測模型
利用統計手法(如管制圖)計算平均數、標準差與上下管制界線,進行資料假設與檢定,並結合可視化管理即時呈現資訊。
• 模型整合與參數優化
以 Z 分配原理預測多組生產參數與品質特性(如耗能與尺寸),透過大數據整合與 AI 演算法優化,分析不同設備與產品間的品質與能耗差 異,並運用田口工程手法找出最佳參數組合。
• 強化學習模擬與即時控制
初期以少量合格產品資料(如壓力與重量)餵養模型,導出正常參數範圍。結合積分原理模擬生產參數與品質特性,透過設備數位化監控回傳現況至 AI 模型進行比對。當預測結果落在合理區間時持續生產,若超出預測區間則啟動機聯網回控機制,即時調整參數並通知相關人員,確保每模次產品品質穩定。
• 導入效益
實際導入後,因效率提升而能耗降低、良率提升減少原料與時間浪費。雖不同產品與製程在量化效益上有所差異,但 AI 技術不僅加速製程穩定性與品質提升,更有助於現場知識傳承與替代重複性人力作業,展現顯著成效。
1. 成本因素
AI 系統導入涉及高昂初期投資,包括硬體設備、軟體平台建置與整合,以及人力與時間的隱性成本。
2. 資料品質與整合
AI 模型需仰賴大量高品質資料,然而製程資料常存在缺漏、異常或格式不一致,需進行前處理與整合。
3. 模型解釋性與信任度
若製程工程師無法理解 AI 模型的決策邏輯,將難以建立信任與實際採用。因此,提升模型可解釋性(Explainability)已成為推動 AI 技術落地的關鍵。
4. 跨部門協作與文化轉型
AI 導入需 IT、製程、品管等部門密切合作,企業文化亦需從「經驗導向」轉型為「數據導向」。
5. 技術人才與培訓
AI 專業人才稀缺,企業需積極培養內部數位能力,或與外部技術顧問合作,建立長期技術支援機制。
AI 技術在製程能耗分析與優化方面展現出巨大潛力,不僅能有效降低能源成本,更能提升製程效率與產品品質。面對全球永續發展趨勢,企業應依據自身需求選擇合適的 AI 技術,積極導入並結合數位轉型策略,打造低碳、高效、智慧的製造環境,以迎接未來製造業的挑戰與機遇。
作者:(財)塑膠工業技術發展中心 品質環境安全部 產業服務組 王志遠顧問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