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歐盟與美國相繼公佈碳關稅之收取規範與費用計算模式後,淨零碳排已成為企業不容小覷,必須面對的經營課題。台灣是以出口為導向的經濟形態,根據2021年財政部統計資料,美國與歐盟分別是台灣第三大與第四大出口市場,兩者合計貢獻台灣「直接出口」超過千億美元,占台灣總出口金額達21%。碳關稅對台灣企業,尤其是製造業帶來的影響相當大。以今年6月歐洲議會通過一讀的碳邊境調整機制(CBAM)法規,優先納管的產品範圍包括鋼鐵、鋁、水泥、肥料、電力、有機化學品、塑料、氫和氨等。 身為台灣鑄造業領導品牌的源潤豐鑄造股份有限公司,屬於鋼鐵產業,產品銷往歐美各國比例高達四成,形同站在淨零海嘯衝擊的搖滾區,然而公司很早就意識到綠色永續的重要性而提前擬定因應策略,加強投資,現在更規劃運用自身的成功經驗,帶領供應商一同邁向低碳轉型,提升國際競爭力。
源潤豐1974年由黃加再先生創立,廠辦設在台中神岡,以生產工具機用鑄件、產業機械、船舶引擎、大型能源鑄件等聞名,全球十大工具機廠商半數以上為源潤豐之客戶。進入該公司,可看見大型藍色圓型底色,如同稻穗般的商標圖騰。黃董事長特別解說,這意味向下紮根,向上發展,也代表著公司務實累積深厚實力,以達到穩健成長的經營理念。總經理黃獻毅表示:「早期社會都還沒有提出ESG或企業社會責任觀念,黃董事長就一直認為企業不能只追求金錢利益,要對社會、環境的永續發展有所貢獻,並同時照顧到員工、股東等跟企業有關的所有利害關係人,提供正向影響力。」也因此,公司在黃董事長高瞻遠矚的領導下,不但能順應產業趨勢發展持續升級,還能闗照生態系的共榮共好。例如源潤豐有別於一般業界技術不分享的觀念,抱著開放的態度,不怕人學習,而追求自我技術提升,因此能結識更多國外的同業,持續吸收新知,彼此成長。另外也與大專院校建教合作,將技術產學合一,解決缺工及技術傳承難題。
因應智慧製造及淨零時代來臨,源潤豐斥資6億元自主打造亞洲首屈一指智慧工廠。廠內建構多條鑄件鑄造與加工的智慧自動化生產線,包括向日本採購亞洲數一數二的超大型砂回收處理系統,將鑄件生產過程全部的砂導入再回收利用,為廠區打造出更潔淨的生產空間。廠區生產數據透過物聯網系統整合至中控室管理,可對應廠區機台生產狀態、各項加工數據、生產計畫排程,進行監控、分析、預測與保養。廠區同時導入無人搬運車、自動倉儲系統等設備,達到智能生產的最佳境界。
源潤豐的廠區投資除了讓產線優化達到高度智慧化,當所有生產流程數據都能被記錄的時候,各環節的碳排放也能夠被計算,並納入成本計算當中,即建立所謂的「碳定價機制」,這也成為落實淨零排放最大的亮點。工廠內所有的物料、生產、運輸等都能轉換成碳成本。而為了讓員工也對於減碳有概念,將部門的生產績效,加上減碳效率綁在一起,使得減碳變成各部門日常工作事項之一,進而推動廠內的員工自動自發的進行減碳作業。
源潤豐也依據ISO14064-1規範進行組織碳盤查(carbon footprint verification)作業。盤查後發現,公司溫室氣體主要排放來源是第4類-組織使用產品產生之間接溫室氣體排放,其排放量佔比高達40%。這類型排放源的範疇定義是購買商品之上游排放、資本財之上游排放、廢棄物處置、上游資產之租賃使用及購買服務,也就是代表上游供應商產品碳排居高不下時,對源潤豐的減碳表現,也造成不良的影響。若要有效針對第4類排放源減量,需要從嚴格要求上游供應商採低碳作業,以及降低廢棄物排放等面向著手。為此,源潤豐將供應商也納入減碳行列,鼓勵供應商使用低碳技術以及低碳材料,並將減碳成效納入供應商的年度評分之中,此舉每年為源潤豐鑄造公司大幅降低碳排放量。源潤豐在淨零碳排上的付出,不僅考量自身企業的成長利益,更致力於與供應商共同建立淨零排放生態系,未來規劃利用共同開放碳觀測平台,將原物料、生產製程與運輸之碳排放量,跟供應商進行分享溝通,並樂於與供應鏈當中所有廠商共同解決碳排放問題,共創供應商、源潤豐以及客戶三方的「三贏」局面。
▲源潤豐鑄造CO2總排放量表(圖表比例圖由公司提供)
源潤豐鑄造作為聞名的鑄造大廠,除以身作則,積極投入節能減碳的示範外,為整合鑄造業供應鏈達成淨零排放,今(2022)年特別由黃獻毅總經理擔任發起人,集結工業技術研究院、金屬工業研究發展中心,及多所大學與台灣上中下游供應產業鏈協會,共同成立「低碳產業永續發展聯盟」,參與聯盟成員從原物料、鑄造、加工、板金、焊接件、機械零組件、木工機、工具機、產業機械等400多家企業,20個工業協會理事長,共同期許帶領台灣產業鏈、中小企業邁向減碳之路,落實生產製造導入智慧與綠色雙引擎,並建立淨零排放生態系,達成2050淨零排放的目標。
▲低碳產業永續發展聯盟宣誓成立(Nownews記者金武鳳攝)